思政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思政教育 >> 正文

传承红色基因·礼敬传统文化丨经典诵读分享——第47期

发布日期:2023-07-01    作者:     来源:     点击:

“传承红色基因,礼敬传统文化”,本期诵读人是来自外国语学院,2022级英语口译专业的凌思媛同学,她给大家分享的传统文化经典书籍是由楼宇烈所写的《中国的品格》。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该书作者楼宇烈以中国哲学研究为底蕴,厚积薄发,用平实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详细梳理了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与体系,引导读者去关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去发现中国文化内在的品格与精神。

本期重点给大家分享的是第一篇《中西之争》的选段。

一百多年来,我们一直面临着西方巨大的压力,在很多时候我们的国家甚至面临着灭亡这样一种巨大的危险,所以大家一直关注的问题就是:怎样救亡图存?怎样使中国强大?方法是什么?就是向西方学习。因为摆在我们眼前的事实是西方强大,中国弱小。于是,就开始了一浪高过一浪的西化运动。

我们最初提出来的一个口号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是鸦片战争时期一位著名的思想家魏源提出来的。师,就是学习夷,当时是指外国人,就是说,首先要学习外国人或者说西方人的“长技”,学习他们的优点。

在当时中国人眼里,西方人的“长技”是什么呢?就是船坚炮利。大家觉得西方人之所以能战胜我们,就是因为他们技术比我们发达,能够制造出军舰、大炮这些现代化的武器。所以中国首先应该学习西方的“器物文明”,学习西方人在技术方面的长处,学习好了,我们再跟他们抗争。

鸦片战争结束以后,中国就开展了洋务运动。鸦片战争发生在1840年,而洋务运动是从1861年开始的,当时李鸿章、张之洞这些人都是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

洋务运动的主要任务就是“师夷长技”。为此,李鸿章们开办了江南制造厂等现代工业,建起了一支很强大的海军北洋水师,而且也向西方派了一大批留学人员,造就了一批人才,大家都感觉不错。

但是到了1894年,发生了甲午战争。我们都看过电影《甲午风云》,大致知道是个什么状况。中国的北洋水师,经过30年苦心经营的北洋水师,面对小小的岛国日本,居然一仗就被打垮了!被彻底打垮了!

因此人们就开始反思,认识到仅仅只对器物方面进行改革,仅仅只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是不够的,如果没有好的政治制度来保证,器物文明学得再好也没有用。当时有一个著名的思想家,叫严复,他就总结道,西方之所以能够取得现在的成就绝不仅仅是靠船坚炮利的器物文明,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有一个现代的、民主的、平等的政治制度,并且通过共和的形式或者君主立宪的形式来保证这种制度文明的有效运作。

所以,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人都来推动制度的改革。但对如何改革,大家显然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人主张学法国大革命以后建立起的共和制度,有的人主张向英国学习,搞君主立宪。

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还想搞君主立宪,因为当时和我们最相似的日本,它的明治维新搞的就是君主立宪,既然它能成功,我们为什么不能成功?于是就有了戊成变法。

结果大家都知道,戊成变法虽然推出了很多新政,但是最后还是失败了!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现在有人简单地把它归咎到慈禧太后身上,我看也不公平。我想当时是很复杂的情况,是各种势力综合作用的结果,有国外的势力,也有国内的势力。总之,戊成变法失败了,有一些人也牺牲了,谭嗣同被推到菜市口给砍了头,其他一些人都流亡了,康有为、梁启超等都流亡到了日本。

戊成变法的失败说明了什么呢?它说明光有器物改革不行,还要有制度改革,但制度改革如果仅仅停留在制度本身也是不行的。戊成变法结束以后,有人说,整个戊成变法的改革最后就剩下了一个成果,什么成果呢?京师大学堂,就是现在的北京大学,其他的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照旧。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而已,其实也不能说一点变化都没有。因为一件事情发生以后,不可能完全退回到原来的状态中去,一定会有所变化。

本书是中国文化的一次全景展示,楼先生还原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清楚地讲述了儒、释、道、医、艺等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的主要观点、历史起源、发展过程和现实意义。

以上就是本期分享的主要内容,感谢大家的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