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思政教育 >> 正文

传承红色基因·礼敬传统文化丨经典诵读分享——第51期

发布日期:2023-07-09    作者:     来源:     点击:

传承红色基因,礼敬传统文化,大家好,我是本期领学人韩泽宁,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传统文化经典书籍《论语》。

本期重点和大家分享里仁篇第四选段。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说:“富有与尊贵,是人们所向往的,但是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能接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但是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抛弃它,君子是不能摆脱的。君子离开了仁德的准则,怎么可以成就他的名声?君子不能离开仁德,哪怕是一顿饭的工夫,在最匆忙的时候要与仁德同在,在最颠沛的时候也要与仁德同在。”

从古至今,富贵是每个人所向往追求的,而贫贱是每个人都厌恶鄙弃的。然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管是富有还是贫穷,取舍都要做到合理合法。换句话说,发家致富要通过自己的劳动、通过合法的途径来实现,摆脱贫贱也应循序渐进、不能想歪点子走歪路。仁的修养来自内心,无论富贵与贫贱,哪怕是仓促之间或者颠沛流离之时,都不能违背仁的原则、放弃仁的修行。一个人要想生活幸福,事业成功,离不开“仁”。可见,修养仁德是多么重要。身处经济发展转型期的我们,更应该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去做,我们不能为了追求富贵名利就走旁门左道,危害社会。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具备了仁的修养,就不会有特别讨厌的人和事了。”

人只有养成了仁爱之德,才不会去做坏事,既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而是可以去做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仁德之心的修养在于中正平和,对人对事不能感情用事,更不能偏执于爱或者恨。

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说:“只有仁德的人才能够真正知道喜爱什么人,厌恶什么人。”

有仁德修养的人,既能够正确地爱人,也能够正确地厌恶人。言外之意,圣人是要求我们修养“仁”德,客观正确地对待人,克服一己私见。大家都说他坏,他不见得一点不好;同样,一个人大家都说他好,他也不见得真有那么好。当今高度发达的网络不仅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还扩大了信息的受众面,评价某人某事似乎变得更加容易。但是,在褒贬别人之前,我们似乎都忘记了应该先做自我反省。如果我们自己都不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又有什么资格去评判别人的言行呢?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说:“不仁义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于贫困中,也不可能长久地处于安乐中。仁德的人安于仁,聪明的人利用仁。”

不仁之人面对贫穷,不能处之泰然,没法长时间忍受物质的匮乏,时间久了必然为非作歹为所欲为;不仁之人面对安乐享受,不能戒骄戒躁,没法长时间做到安分守己,日子一久便奢侈淫逸扰乱社会。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会行仁。当今时代,应该做到内外兼修。只有具备了仁德之心,才不会失意时怨天尤人,得意时得意忘形。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好。选择的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算是明智的呢?”

居住环境虽然不能完全决定我们的身心成长,但不可否认确实会对我们产生很大影响。“孟母三迁”的故事广为流传,孟母为了孟子能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不惜一切代价三次搬家,最终选取了一个具有仁义风俗的地方安定下来。如果邻居是不讲究仁义道德的人,偷抢成性,为非作歹,你的日子怎么能安稳得了呢?反之,邻居是仁义之人,道德修养良好,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互帮互助,这样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啊!

以上就是本期分享的主要内容,感谢大家的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