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学求是研究生宣讲团
“研行中华,燃创未来”
暑期实践活动(第一期)
为落实教育部“研行中华,燃创未来”研究生新时代伟大变革暑期实践活动要求,河北大学求是研究生宣讲团积极响应,带领各宣讲团队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实践活动。本期推文,我们向各位介绍由精神谱系宣讲团队讲师董若琰、魏宇琦在邯郸市博物馆、长春市锦州社区开展的“活化文化遗产、创新传播路径”实践活动。本次实践活动紧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核心方向,以“活化文化遗产、创新传播路径”为思路,通过“文化宣讲+科技赋能+校地联动”的模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技、教育、社区生活深度融合,让历史文脉在当代焕发新活力。
壹
文博阵地拓新篇,以科技赋能文化传承
邯郸市博物馆是记录和展示地方历史的重要场所,也是团队开展“文化数字化保存与传播”实践的重点阵地。讲师董若琰以志愿讲解员的身份,围绕《“甘丹”风华——邯郸历史文化陈列》四大展厅,打造了一套融合“历史脉络、红色精神和科技手段”的立体化讲解体系。

她一方面纵向梳理了磁山农耕文明、赵国都城风貌等重要历史阶段,清晰呈现出邯郸文化的发展脉络;另一方面横向连接革命老区史料与红色文化,将延安精神、太行精神等与本地抗战历史相结合,使红色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支撑。


董若琰还结合石窟壁画的3D全息投影技术,围绕青少年的兴趣点设计了AI研学课程,借助科技手段打破时空限制,让文物“动起来”“讲故事”,在互动体验中探索文化数字化传播的新路径。


贰
社区场景接地气,以创新激活文化认同
在长春市锦州社区,讲师魏宇琦主导开展了以《燕赵风骨:从青铜铭文到民间故事的守护与传承》为主题的宣讲活动,她围绕青铜器工艺、非遗技艺等切入点,深入讲解燕赵文化的历史根脉与精神特质,展现其厚重的文化底蕴。

面对来自不同地域的社区居民,魏宇琦以通俗、生动的语言,将历史知识与大家熟悉的民间故事、生活记忆相结合,使遥远的燕赵文明变得亲切可感。此次宣讲不仅架起了地域间的文化桥梁,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多元社区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未来,河北大学求是研究生宣讲团将继续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拓展文化传播路径。团队将以文化遗产保护为基础,以数字化传播为手段,以创意表达和跨区域交流为延伸,推动文化与科技、教育、社区的深度融合。依托青年学子的专业优势和实践热情,积极践行文化使命,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活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注入澎湃的青春动能。